山東青島嶗山區以“三大工程”串起“大中小學思政一體化” 深耕山海沃土 厚植思政根基
http://www.progcable.com2025年08月29日 09:29教育裝備網
區域簡況
嶗山區位于山東省青島市東南部,黃海之濱,海岸線長103.7千米,山海資源得天獨厚。全區現有中小學42所、幼兒園94所,在校生5.6萬余人,在編教師4000余人。
近年來,青島市嶗山區緊扣“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根本任務,通過課程體系重構、實踐活動創新、師資隊伍鍛造三大工程,打造出具有山海特色的思政教育新樣態。
課程筑基:構建“縱橫智通”思政育人體系
嶗山區立足“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要求,創新實施“縱向貫通、橫向融通、數字賦能”的課程改革戰略,探索出一套具有嶗山辨識度的思政課程新范式。
縱向貫通強根基。攜手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中國海洋大學、青島大學、青島科技大學等多所學校開展合作辦學,充分依托大學的優質教育資源優勢,嶗山區建成大中小學思政一體化聯建基地12個,開展大中小學同上一堂思政課百余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為主線,小學將嶗山剪紙、螳螂拳等非遺融入“傳統美德潤童心”校本課程,踐行“童蒙養正”理念;初中構建“知行合一”課程群,開發“嶗山紅色記憶”等主題實踐課程;高中推出“使命擔當”專題課,組織社會課題研究。各學段循序漸進,形成從感性認知到理性思辨的螺旋上升培養路徑。
橫向融通創特色。嶗山區組建由高校專家、教研員、學科骨干構成的課程研發共同體,推進“思政+”融合課程改革。依托區域特色,將中醫藥文化融入勞動與實驗課程,區第三實驗小學入選山東省中醫藥文化進校園試點校。同時,深化非遺、戲劇、曲藝等傳統文化與學科教學融合,將嶗山剪紙融入美育課程,多校開設剪紙課,百余份學生作品在全國比賽中獲獎。通過多領域融合創新,構建全學科協同育人矩陣,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深度統一,塑造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同感。
數字賦能提質效。依托算力優勢,嶗山區構建了數字基座全環境育人新樣態:在全區中小學普及推廣“智慧紙筆+AI課堂”模式,本地化部署DeepSeek的“滿血版”大模型,融入青島特色教育數據訓練專屬智能體,實現教學數據智能分析與資源精準推送。這些創新應用打破傳統教學時空邊界,構建起“技術賦能內容創新、內容反哺素養培育”的雙向賦能閉環,推動思政教育向智能、沉浸的現代化模式升級。
實踐育人:打造“山海交響”特色活動品牌
創新思政教育模式。以“五育”并舉為育人核心目標,積極探索“開門辦思政課”的創新模式。突破傳統課堂的局限,致力于將思政教育融入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場景,以更貼合時代需求、更具吸引力的方式,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構建沉浸式教育矩陣。“線上+線下”雙軌并行:線下開展“榜樣的力量——‘我們的思政課’進校園”活動,邀請各行業優秀榜樣走進校園,為學生帶來生動鮮活的思政課堂;線上推出“行走的思政課”專欄“紅領巾,探尋嶗山五味”,借助網絡平臺拓寬學生學習視野,實現線上線下教育資源的優勢互補,讓思政教育觸手可及。
打造區域特色研學課程。依托區域內紅色人文、藍色海洋等特色資源,精心打造研學課程體系,并繪制嶗山研學實踐地圖。充分利用青島博物館、科技館、名人故居等社會資源,組織學生開展自主探究活動;帶領學生走進“二月二”農場,學習“王哥莊”大饅頭、海水豆腐等民間手藝,讓學生在“行走的課堂”中感受傳統文化魅力。思政課堂延伸至歷史遺址與自然場景,實現了思政教育與實踐體驗的深度融合。
強師鑄魂:鍛造“四有”思政教師鐵軍
錨定隊伍建設目標方向。始終把教師隊伍建設視為思政教育的根基,創新實施“師德涵養、專業精進、協同發展”三大計劃。這三大計劃從思想、能力、協作等維度出發,為教師成長指明方向,為思政教育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搭建教師多元成長平臺。推行“雙培養”機制,致力于把骨干教師培養成黨員,將黨員教師培育為教學名師,實現黨建與教學的深度融合。依托區內首批思政課教學名師工作室,創新“高校+中小學”協同教研機制,近兩年成功立項市級以上思政課題23個,顯著提升了教師科研能力。同時,每期組建8個區級名班主任工作室,定期開展班主任沙龍與論壇活動,并舉辦嶗山區班主任節,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深化教研活動內涵發展。構建“六級互補”培訓體系,形成“新教師—骨干教師—名師”的階梯式培養路徑,為不同階段教師量身定制成長方案。此外,常態化開展“同備一堂課”“跨學段走教”等教研活動,打破學段壁壘,促進教師間經驗交流與知識共享,推動思政教師專業素養全面發展,持續為思政教育注入活力。
面向未來,嶗山區將縱深推進“課程—實踐—隊伍”三位一體改革,深度融合山海文化基因,全力打造具有地域辨識度的思政一體化品牌。
(作者系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教育和體育局局長)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