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一貫制學校如何實現教研一體化
http://www.progcable.com2025年08月29日 09:26教育裝備網
九年一貫制學校如何整合小學、初中的教研力量,形成有效的教研機制,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推動九年一貫制學校教研一體化的路徑有哪些?本刊特邀請專家、學校管理者進行探討,敬請關注。——編者
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學制改革的重要實踐形態,九年一貫制學校的教研一體化絕非簡單的學段拼接,而是需要從組織架構、機制創新、資源整合、文化重塑等維度進行系統性重構。當前,不少學校仍存在學段壁壘分明、教研協同不足等問題,急需統籌設計破除“貫而不通”的發展瓶頸,讓九年一貫制的學制優勢轉化為育人效能。
重構組織架構
構建縱橫貫通的教研共同體
九年一貫制學校組織架構的核心在于,破除“小學部+初中部”割裂的管理模式,建立服務于全學段的教研組織體系。
首先應組建校級教研一體化領導小組。可由校長牽頭并吸納中小學教導主任、學科骨干等成員,負責頂層設計與資源統籌,將國家的課程改革與校本實踐深度融合。例如,某學校通過該小組制定教研一體化三年規劃,明確每學期需完成的跨學段教研主題與實施路徑,避免教研工作碎片化。其次,整合小學、初中同科目教研組,成立覆蓋一至九年級的學科縱向教研大組,按一至三年級、四至七年級、八至九年級設小組。如數學學科大組梳理出9年知識體系中“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等領域的銜接脈絡,將小學“分數初步認識”與初中“分式運算”的教學目標按認知規律重新排序,形成螺旋上升的知識圖譜。
針對小初銜接這一痛點,可重點建設六至七年級“臨界年級教研聯合體”,通過常態化聯合教研破解認知過渡的難題。例如開展“小初銜接教學周”活動,六、七年級教師聯合開發“從算術到代數”銜接微課系列,有效降低知識斷層率。
此外,圍繞思政、勞動教育等跨學段主題,可組建跨學科“主題教研項目組”。如聯合語文、歷史、藝術教師開發非遺傳承跨學科課程,小學階段側重非遺故事講述,初中階段深入工藝原理探究與創新實踐,形成“認知—體驗—創造”的九年一貫培養鏈。學校還可結合本地特色,開展諸如“地方傳統文化探尋”項目,讓學生在小學時就對本地的民俗風情、傳統技藝有所了解,到初中進一步深入挖掘文化內涵、進行文化創意設計,使學生在9年的學習中對本土文化有更系統、深入的認知。
建設創新機制
打造務實高效的協同范式
機制創新是教研一體化落地的關鍵,需聚焦備課、課堂、問題解決等核心環節。
學校可推行“三級備課+兩研建設”的貫通式集體備課體系,即教師個人鉆研課標教材,年級小組精備學段學情,學科大組研備核心素養銜接。例如,英語學科大組可將9年詞匯按聽說、讀寫、交際能力層級重組,開發《小初英語詞匯貫通手冊》,使各學段教學目標更具連續性。同時強化小初銜接研究與大單元教學研究,如物理學科將小學“簡單機械”與初中“杠桿原理”整合為“機械力學”大單元,設計包含實驗探究、工程制作的跨學段學習任務。
在此過程中,學校要注重建立校級備課資源庫,實現教案、課件等優質資源的跨學段共享。通過“資源庫+二次備課”模式,要求教師在使用跨學段資源時必須標注“適切性調整說明”,累積形成大量帶批注的精品課例,提升新教師備課效率。
在課堂方面,學校要深化“跨學段聽課+主題觀課”的進階式課堂觀察機制,要求教師每學期至少聽2—3節相鄰學段課程。如圍繞“數字技術融合”等主題開展跨學科觀課議課,形成小學至初中“圖形化編程—代碼編程—項目實踐”的連貫學習路徑。學校還可利用大數據分析平臺,對學生在不同學段課堂上的學習行為進行分析,以此為依據調整教學策略,使課堂教學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
在問題解決方面,學校可推行“問題驅動+內外協同”的專題研討教研模式。先向教師征集教研真問題,再細化為小而實的研究專題。比如,針對“青春期學生課堂專注力下降”問題,學校可組建由心理、體育、學科教師構成的專項團隊,引入高校專家指導,開發“運動喚醒—正念訓練—任務分層”的組合干預方案,提升初中課堂的專注度。
完善保障體系
筑牢教研可持續發展根基
體系化建設離不開剛性制度與柔性支持的協同發力。在制度保障上,學校要將教研一體化要求納入管理規范與教師崗位職責。比如,可明確規定學科大組每兩周開展一次跨學段教研,臨界年級聯合體每月需提交一份銜接教學案例,相關要求寫入《教師崗位考核細則》。改革評價機制,增設“跨學段教研貢獻”維度,對學科大組考核側重銜接實效與資源共享水平,如將“跨學段課程開發數量”“臨界年級成績提升率”等指標納入考核體系。設立“教研一體化創新獎”,對開發出優質跨學段課程的團隊給予獎勵,并優先推薦參評教學成果獎。
資源保障要聚焦平臺、時間、經費3個要素。學校可建設實體教研中心與數字資源平臺,開發“九年一貫制學科知識圖譜”在線工具,標注各知識點的學段分布與能力要求。統籌排課,為跨學段教研預留時間。各學科大組、臨界年級聯合體同步開展活動,教務處統一協調,避免課程沖突。學校可設立專項經費用于專家聘請、教師研修與資源開發,按生均一定標準撥付教研一體化經費,用于教師外出培訓和購買數字化教研工具。
文化保障的核心是培育“大教研觀”。校長要帶頭參與教研活動,在每周行政例會上聽取教研一體化進展匯報,并參與跨學段課例研討。學校要通過校園文化墻、官網專欄等渠道強化九年一貫身份認同,如在教學樓走廊設置九年成長樹文化墻,展示各年級學生共同參與的主題項目成果,直觀呈現學段銜接成效。要選樹貫通型教師典型,通過教師論壇分享教師成長故事,將優秀跨學段教研案例匯編成冊,帶動更多教師參與教研一體化實踐。并引導教師將教研共識應用于教學實踐,形成教學即研究的文化共識。
深化價值引領
構建“一貫全通”的教師成長體系
教研一體化的終極目標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貫通發展,需引領教師重構教育認知。
在德育領域,可設計九年一貫的育人序列,如“低年級習慣養成—中年級責任培養—高年級理想樹立”。開發《九年德育一體化手冊》,將小學“整理書包”的生活習慣與初中“職業規劃”的人生指導貫通設計,通過“每日打卡—學期評價—畢業回顧”的閉環管理,幫助學生形成持續發展的品格素養。
在課程建設上,可開發跨學段實踐項目,如“校園微農場”項目。小學生參與種植觀察并記錄植物生長日記,初中生開展產量統計與市場調研,高中生設計智能灌溉系統,實現從科學探究到工程實踐的能力進階。學校還可利用校園科技節開展系列項目,讓學生在不同學段都能在科技領域得到鍛煉與成長。
校長要重點關注教師專業發展的“自主貫通”,構建“一貫全通”的成長體系。實施“九年跟崗計劃”,讓青年教師從一年級跟教至九年級,系統把握學生認知發展規律。通過“青藍工程”推動新老教師結對,指導教師需具備跨學段教學經驗,如初中語文教師指導小學教師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時,會側重分享如何從小學“故事復述”過渡到初中“主題探究”的指導策略。
九年一貫制學校的教研一體化改革,本質是對義務教育整體性、連續性的回歸。須以系統思維統籌組織架構、機制創新、保障體系與育人目標,才能實現從“物理整合”到“化學融合”的質變。這一改革既需要打破固有模式的勇氣,更需要扎根實踐的耐心,唯有持續優化各要素的協同邏輯,才能讓九年一貫制的制度優勢真正轉化為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
(作者分別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助理研究員)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