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實證讓“教”更精準
http://www.progcable.com2025年08月28日 09:16教育裝備網
作為一名有著14年教齡的一線教師,我親歷了教育數字化從起步到深入的過程。教師如何借助數智技術,將教學決策從傳統經驗判斷轉向數據實證?又如何利用數字化工具,從重復性勞動中解放出來,回歸“看見每一個學生”的教育本質?
從“以教定教”到“以學定教”
傳統備課中,教師往往依據教材和自身經驗預設教學流程,這極其考驗教師的教學智慧,且難以判斷每個學生的水平。借助數字化工具,教師可以在課前獲取真實的學情數據,精準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和誤區,實現“以學定教”。我在教授初中物理《物體的浮沉條件及應用》一課時,利用智慧作業系統發布了預習檢測題:“用手把大西瓜和小番茄完全浸沒在水中后,松手會出現什么情況?”系統反饋的數據顯示,許多學生的前概念與科學規律沖突。針對這一學情,我及時調整了課堂教學設計,增加了相應的探究環節。這讓我意識到,數字教育打破了“以教師為中心”的權威知識觀,教師的核心功能不再只是知識傳遞,更在于根據學生的真實需求設計教學活動。
從經驗判斷到數據循證
傳統的集體教研往往停留在經驗分享層面,缺乏明確的主題和數據支撐,導致討論難以觸及真問題。如今,教師可依托數字化工具獲得多維度的學生數據,并據此開展數據驅動的精準教研。在一次物理教研活動中,我們利用系統生成的學情圖譜,發現學生對“相互作用力”這一概念的理解普遍薄弱。對此,教研組立即調整教研主題,組織教師通過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查找教學策略,并設計了一組可視化實驗加強學生的理解。這種以數據為依據的教研方式,使教研活動由“大水漫灌”轉為“精準滴灌”,提升了教師的專業能力和教學效果。
從傳統反饋到即時反饋
教學反饋是影響學習效果的關鍵環節。傳統課堂中,教師往往只能通過課堂提問或課后作業來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然而,課堂提問時學生的回答無法代表全班水平,人工批改課后作業反饋慢、耗時長且難以完整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問題細節。隨著智慧作業系統的應用,學生提交作業或練習后,人機協同智能批閱,系統實時生成統計報告,教師和學生可以即時查看正確率、高頻錯題等關鍵數據。這種即時反饋使教師能第一時間掌握全班的學習情況,并針對共性問題迅速調整教學策略。在學習“電與磁”章節時,我通過班級數據圖譜發現部分學生對“電生磁”概念掌握不佳。于是,我利用系統為這些學生建立了線上“靶向班”,推送相關知識點的講解視頻進行強化學習。這一模式不僅大幅提升了教學效率,也使教學走向“高效、個性、精準”。
隨著數字化教學實踐的深入,我們不再滿足于“教得認真”,而是追求“教得精準”;不再依賴個人經驗作判斷,而是學會“用數據說話”。當技術真正服務于育人時,教師就能從煩瑣的事務中解放出來,把更多目光投向每一個學生的成長需求。
(作者系銀川市第十五中學教師)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