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大學輸變電現代產業學院破解產教融合“兩張皮”——從“三難”困境到“三賬”豐收
http://www.progcable.com2025年08月27日 10:01教育裝備網
6年前,當南華大學電氣工程學院黨委書記盛義發面對著人才引進、學科發展、學生就業的“三難”問題,徹夜思索學院“出路何在、特色何在、服務社會之路何在”時,該校黨委書記高山帶著一個關鍵線索叩響了他的門:“衡陽輸變電產業根基深厚,為什么不把產教融合做深做實?”
正是這一問,開啟了電氣工程學院破解產教融合“兩張皮”困局的探索之路。2022年,在高山的推動下,全國首所輸變電現代產業學院——湖南省輸變電現代產業學院依托該院建立。
3年過去,輸變電現代產業學院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攻克25項“卡脖子”技術難題,取得36項發明專利,實施11項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校企合作橫向科研項目經費累計突破3000萬元。日前,盛義發高興地向記者算起三筆“豐收賬”。
技術賬:“創新之鑰”解產業之困
“過去用國外多晶硅還原爐電源系統技術,價格高、脖子‘卡’得緊。”全國輸變電產業龍頭企業特變電工旗下衡陽變壓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衡陽公司”)的工程師道出了以往的無奈。如今,該校曾鐵軍博士團隊成功突破關鍵技術,在大幅降低成本的同時實現了性能超越。
在新能源材料領域,劉暢博士團隊為“嬌貴”的鈣鈦礦穿上“鎧甲”,使光電轉化效率突破25%,發電成本降至每瓦0.5元。“手機裝上這種鈣鈦礦材料,只要有光,就可以充電。”劉暢介紹,目前相關產品已處于中試階段。
3年來,100余名教授及博士團隊深入20余家企業,技術攻關碩果累累:從破解變壓器局部放電現場抗干擾難題,到攻克制氫電源關鍵技術;從抽水蓄能用靜止變頻器的突破,到基于故障錄波數據的變壓器繞組變形識別技術的應用……輸變電現代產業學院的科技成果轉化始終保持高速增長態勢。
“2025年上半年,我們又有6項專利技術在國網湖南超高壓變電公司實現產業化,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盛義發說。
人才賬:“無縫培養”促供需兩旺
劉炯是該校2025屆研究生,剛畢業就進入了衡陽公司工作。“從研二開始,我就在企業導師帶領下,深度參與了多個真實項目研究。”劉炯說。
“像劉炯這樣立刻能上手的畢業生,是我們企業最需要的。”衡陽公司雙碳研究院副院長陳光勝表示,作為該校特聘企業導師,他深度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從共建專業課程到聯合課題攻關,從實踐教學指導到就業能力培養,確保畢業生實現從校園到企業的無縫銜接。
像陳光勝這樣來自產業一線的導師在輸變電現代產業學院共有70余位,他們將行業最新技術、標準和要求引入課堂,構建起“產業需求—人才培養”的良性循環。2022年以來,企業導師指導了300余名本科生選取企業真實項目作為畢業設計。校企導師合作指導學生獲批輸變電相關的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50余項,省級項目300余項。
“學生在企業真實項目中學習,畢業即能頂崗,企業自然十分歡迎。近3年,學院畢業生就業率達到了95%以上。”電氣工程學院院長王國富說。目前,衡陽輸變電產業7000余名工程師中,有超過20%畢業于該校。
培訓賬:共享實驗室成企業“新課堂”
在電氣工程學院二樓實驗室,來自企業的工程師王晶正與學院教師一同攻關技術難題。作為新人,王晶在教師指導下迅速完成從“紙上談兵”到“合格工程師”的蛻變。這樣的場景已成為常態——3年來,已有200余名企業工程師走進南華校園,在校企共享實驗室中錘煉技能、破解難題。
該校通過簽訂合作協議、搭建共享平臺等方式,將實驗室儀器設備、科研場地、專業人才等資源與企業的技術需求、研發項目、實踐經驗深度融合。企業利用學校實驗室先進的科研設備與優質學術資源,開展產品研發、技術創新等工作。學校師生則借助企業實際項目,增強實踐能力,了解行業前沿動態,實現科研成果與市場需求的精準對接。
“這里是實驗室,更是培訓課堂。”衡陽公司人力資源部負責人楊新林告訴記者,“南華大學共享實驗室不僅為企業聯合攻關技術難題提供了高端平臺,更成為培養企業技術骨干的高效熔爐。”
“輸變電現代產業學院的使命,是成為湖南輸變電產業的創新引擎和人才泵站。”高山表示,從昔日“三難”困境到今日“三賬”豐收,輸變電現代產業學院的實踐再次生動證明,只有當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產教融合才能從政策熱詞落地為強勁發展動能。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