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治共享兒童友好型社區
http://www.progcable.com2025年08月27日 09:37教育裝備網
■ 相關研究顯示,對兒童成長友好的社區,可以使其在成年后的經濟收入顯著增加
■ 在兒童友好型社區建設過程中,既要關注基礎設施建設與物理空間的打造,也要補齊社會空間與文化氛圍方面的短板,推動形成多方協同共建機制
鄰里社區對兒童青少年的成長至關重要,打造兒童友好型社區日益成為各地政府重視的課題。目前,全國各地都在積極推進兒童友好型社區建設,不少地區形成了可復制推廣的寶貴經驗。但是,還有很多地區的相關建設存在難度,亟待進一步加大投入、創新機制。
兒童成長同其生活的周圍環境密不可分。不少家長都希望能夠為子女選擇合適的社區,營造適合兒童健康成長的“微環境”。
家庭對兒童的影響固然重要,但是同樣重要的還有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接觸的各色人等。美國經濟學家拉杰·切蒂(Raj Chetty)的研究發現,對兒童成長友好的社區,可以使其在成年后的經濟收入顯著增加。一個社區中越是有能夠為他們樹立學習榜樣的人,他們就越有可能成才。由此可見,打造兒童友好型社區意義重大,不僅關乎兒童成長,而且涉及人才培養與國家競爭力。
從“居者有其屋”到“完整居住社區”,人民群眾對居住的需求在不斷提升。2025年7月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著力建設舒適便利的宜居城市。而兒童友好型社區恰恰是宜居城市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當前,中國面臨生育率不高的人口難題,而兒童友好型社區建設可以緩解生育焦慮與養育壓力,從而有助于引導和鼓勵生育。
兒童友好型社區建設既要關注基礎設施建設與物理空間的打造,也要補齊社會空間與文化氛圍方面的短板。鄰里之間是否友善,遇到問題是否伸出援手,彼此之間是否信任,這些方面更加影響社區品質。相對來說,社區的“軟環境”更加重要,對兒童成長往往帶來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
對于兒童來說,社區的安全性最為重要,這包括人車分流、設施維護、防溺水等方面。其次是社區的綠化、衛生等生態環境因素,會影響兒童的身心健康。在此基礎上,兒童是否有閱讀場所、游樂空間、鍛煉區域和交友機會等,則是兒童友好型社區的關鍵因素。簡而言之,兒童友好型社區能提供寓教于樂的條件,幫助孩子通過玩耍與游戲探索世界和獲得新知。
不同類型的社區在走向兒童友好的過程中面臨共性挑戰,也有各不相同的難題。相對于“一張白紙好畫圖”的新建社區,老舊社區的改造更新面臨更大難度。同城鎮地區相比,農村地區的留守老人、留守兒童問題突出,兒童友好型社區建設的挑戰也更嚴峻。
如今不少城市商品房社區是所謂的“陌生人社會”,鄰里之間“老死不相往來”,缺乏將居民聯系在一起的社會資本。相對來說,老舊小區和單位大院的鄰里關系與人情味更濃,但是既有設施與空間格局往往阻礙改造更新,且面臨投入不足的問題。因此,兒童友好型社區建設應“一區一策”、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帶來的水土不服和千區一面。
值得注意的是,要特別關注特殊困難家庭的孩子,他們是兒童友好型社區建設不可忽視的群體,也關乎社會融合與公平。與此同時,隨遷子女在融入城市的“市民化”過程中,特別需要兒童友好型社區的托舉。
建設兒童友好型社區,政府責無旁貸,需要加強政府管理與服務供給。要加強兒童友好型社區的標準實施與考核評估,使各地有動力和方向建設完善,形成“比學趕超”的競爭氛圍。與此同時,將評估結果以可視化的方式發布,也有助于引導家長擇鄰而居,根據自己的偏好選擇最適合孩子成長的社區。居民基于社區評估而“用腳投票”,也會倒逼社區關注重視兒童友好型社區建設,形成持續建設與不斷優化的良性循環。
兒童友好型社區建設涉及政府、基層組織、居民、物業企業、學校、社會組織等各方力量,需要推動形成多方協同共建機制。要創新和完善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通過家校社協同的資源整合與機制創新來推動兒童友好型社區建設。基層組織可以探索居民議事廳等共商共議機制,積極征求兒童和家長的意見與建議,集思廣益與眾籌眾創,為建設兒童友好型社區提供“金點子”。此外,不僅要關注兒童友好型社區如何建設的問題,還要探索其長期運營機制。可以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空間資源置換、公私聯營、志愿服務等創新方式,實現兒童友好型社區的共建共治共享。
(作者系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