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訓一體培養鄉村建設工匠
http://www.progcable.com2025年08月26日 09:32教育裝備網
在四川省中江縣的一處新農房工地,50歲的工匠趙永華正對照標準施工圖紙,指導團隊精確安裝鋼筋,而在半年前,他還因不熟悉圖紙而頻頻返工。“以往識讀圖紙都是一知半解,培訓后一目了然,施工作業更加規范,村民們對農房安全也更放心了。”趙永華說,他的轉變得益于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的鄉村建設高技能人才育訓項目及其創新的教學模式,學員識圖考核通過率提升幅度達35%,直接改善了施工質量。
調研顯示,在四川6萬余名鄉村建設工匠中,識圖能力不足是普遍存在的短板,也是制約新農房建設的梗阻點。由于年齡偏大、學歷偏低,缺乏標準圖紙訓練、缺少系統培訓講解,鄉村建設工匠的識圖考核通過率不高。針對這一問題,四川建筑職院在鄉村建設帶頭工匠省級示范班中,將識圖能力作為核心突破口,創新推出“教考一體”模式,通過名師領航指導、數字資源賦能和本地案例教學,鍛造了一支鄉村建設高技能人才隊伍,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名師領航:
精準施教提升技能
步入學校的省級鄉村建設工匠培訓基地,隨處可見圖紙符號與實際構件形成的直觀對應,原本抽象的理論知識瞬間變得具象可感,學員們環繞1∶1比例農房模型就座,授課教師結合《四川省農村住房建設通用圖集》,系統闡釋平面圖、立面圖及結構圖的技術要點,30分鐘集中授課后,隨即進入150分鐘的獨立考核環節,學員需精確辨識梁、板、柱構件及其鋼筋配置。
針對鄉村建設技能人才“經驗豐富、理論薄弱”的特點,學校組建了由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全國技能競賽專家等專家教授領銜的名師團隊,創新鄉村建設高技能人才育訓教學模式,為學員量身定制課程,涵蓋識圖、工程測量、砌筑、鋼筋綁扎等基礎技能,以及裝配式施工、建筑信息化軟件等高級技能。在示范班,名師團隊通過任務驅動法,讓學員分組完成農房圖紙識讀任務,在協作中快速掌握專業術語,并在實操中逐一檢驗、查漏補缺。這一模式直接改善了施工質量,在廣漢市一處農房項目中,培訓后的鄉村建設高技能人才李明嚴格按圖施工,避免了因經驗誤判導致的返工,節省了15%的材料成本。
數字賦能:
虛實結合貼近需求
集中培訓是短期的,工匠們都有自己的工作生活網絡,有需求的時候怎么辦,考核前如何便利學?學校整合了78門在線開放課程、2個國家級專業教學資源庫以及中澳共建裝配式建筑虛擬仿真實訓基地,打造立體化教學體系。學員可線上學習識圖規范、練習虛擬砌筑,線下操作真實設備。學員劉勇通過虛擬仿真平臺反復練習鋼筋配置,考核時一次通過。“線上練熟了,線下更順手。”他表示,數字資源的靈活運用,讓培訓突破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特別適合鄉村建設隊伍的碎片化學習需求。
鄉村建設工匠在實際項目工程中遇到難題怎么辦?學校通過整合四川省智能建造與維養產教融合共同體等資源,與共同體企業共建鄉村振興產業學院,依托智能建造館數能化工作站,為廣漢、中江等11個縣鎮提供政策法律、技術指導等全方位支持,協同解決工程建設項目難題,培訓成果直接服務地方建設鄉村振興。同時,協同推出電子合格證書,并深化“電子證書—信用體系—政策激勵”機制,將鄉村建設高技能人才技術能力和施工質量納入信用檔案,與項目承攬資格掛鉤,激勵規范施工。羅江區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電子證書讓管理更透明,村民選隊伍也更放心了。”
本地案例:
傳承文化賦能鄉村
鄉村建設高技能人才培訓深度融入了四川地域文化,如藏族石砌農房、穿斗式民居等。《四川省鄉村建設案例集》將本地項目數字化,附帶政策解讀和施工視頻,增強學員代入感。在眉山市青神縣,校地共編“竹鄉”等川西傳統農村民居通用圖集4種、戶型農房建設通用圖集24套以及農村住房安全保障通用圖集5套。在甘孜州稻城縣、得榮縣培訓中,培訓課程結合視頻教學,從材料選擇到驗收規范,突出藏族石砌工藝,全面傳承本地建筑文化。學員扎西表示:“學好了這些技術,我能更好地保護我們藏族的傳統建筑。”
同時,學校還以賽促學、以賽促能。在首屆川渝鄉村建設工匠技能競賽中,工匠們展示了嫻熟的識圖、砌筑、測量等技能,優勝者獲“天府建筑工”稱號,極大提升了職業榮譽感。川渝技能競賽還帶動重慶完善鄉村建設高技能人才培訓體系,輻射效應顯著:在青神縣,培訓后的鄉村建設高技能人才推動90%的新建農房符合標準圖集要求;羅江區一處鄉村旅游項目中,施工團隊利用裝配式施工技術,提前一個月完工,贏得游客好評。
“目前我們正在深化集教學、實訓、認證為一體的核心樞紐建設,確保到2027年如期實現培養6萬名合格工匠的目標。”學校相關負責人表示,學校將持續以名師和數字技術為抓手,致力于培養“家國情懷深厚、綜合知識全面、專項技能過硬、能吃苦肯奮斗”的鄉村建設高技能人才,為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作出應有貢獻。
(作者單位: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