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機協同催生教育新生態——二〇二五全球智慧教育大會觀察
http://www.progcable.com2025年08月26日 09:23教育裝備網
近日,由北京師范大學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信息技術研究所共同主辦的2025全球智慧教育大會在京舉行,來自24個國家的教育、科技與企業界人士與會,共同探討新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創新路徑,分享人機共育、人機共教、人機共學的教育新實踐,思考如何構建安全、高效、可持續的智慧教育新生態。
“人類必須具備使用人工智能的能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助理總干事斯蒂芬妮亞·賈尼尼在致辭中指出,這種能力的培養要貫穿整個教育體系,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變革浪潮已經到來,我們必須要調整教育體系,適應改變。”她說。
“人工智能+教育”已成為全球各國的一項“必答題”,這是與會者的一項共識。
但值得關注的是,聯合國教科文國際高等教育研究所的一項研究數據顯示:86%的全球高等教育學生每天都在使用AI工具,但只有25%的教師認為,AI能夠給教學帶來增值或者更多的價值。
波黑民政部部長杜布拉夫卡·博什尼亞克指出,教育的目標遠不止知識的傳授,還包括學生的社交、心理等全面發展,“我們必須找到辦法來解決人工智能價值功能缺位的問題”。
與會人士的這種擔憂表明,人工智能與教育核心價值觀相契合,已成為一項亟待解決且充滿挑戰的任務。
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郭新立看來,人工智能對于教育的深遠影響,核心體現在推動教育教學模式變革和推動科學研究模式變革兩方面。“這兩方面,對每一位教師和科研工作者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技術應用能力、跨域協作能力、數據分析能力、倫理治理能力等。”郭新立表示,要培養更多既“懂技術”,又“懂教育”,更“懂人心”的好教師。
面對各種挑戰,眾多與會嘉賓普遍認為:智慧教育圖景的繪制中,人機協同尤為重要。
就如何推動人機協同,與會人員頻頻提到加強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治理。其實,在人工智能技術呈指數級發展的背景下,全球已制定了多項人工智能治理的指南、框架和原則,涵蓋數據、基本規則、模型管理和行業應用等方面。
“但技術的快速迭代加劇了開發者、使用者與監管者之間的理解和能力差距,導致許多地區實際上依賴于自我監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規劃研究所研究主管穆里爾·普瓦松指出,各國各地區應積極部署人工智能用于教育的治理機構,開展風險監測、應急響應、同行評審、問責等工作,實現以有約束力的規范,促進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可持續化應用與發展。
除了監管與治理,人的主體性、自我發展,也是本次大會“人機協同”討論中的高頻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信息技術研究所理事長阿莎·辛格·坎瓦爾提到,智慧教育的一種定義是新技術與教學的融合,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介入,最新的定義更強調人的主體性。
因此,不少與會嘉賓呼吁,人機協同發展中不僅要培養教師的AI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其設計“人機協作系統”的能力,如什么時候用AI,如何將AI的輸出與人類的判斷有機結合,如何在效率與質量之間找到平衡等。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