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節習作課上的心理調節
http://www.progcable.com2025年08月25日 10:03教育裝備網
對于習作,一些學生具有畏難情緒。教師可以通過把控習作課的節奏,悄然調節學生的習作心理。在筆者的一次習作課上,學生們的心情就像坐過山車似的一波三折,時而嘆息,時而興奮,時而期待……
起:時間調節習作焦慮
下午第一節課學習完《景陽岡》“喝酒”這部分內容后,我說:“今天我們就學到這兒,明天我們接著學習‘打虎’。”教室里議論紛紛,不少學生提醒我下節課還是語文課,為什么不接著學呢?我故作平靜地告訴他們:“下節課呀,我們有新任務——寫作文。”“哎——”教室里嘆息聲此起彼伏。我徑自離開教室,因為接下來是下午大課間,足足有30分鐘,我想課間運動會慢慢溶蝕學生對習作的抗拒心理。這其實是一種心理適應策略——利用大課間的30分鐘緩沖時間,通過運動能量轉換,給學生一個自我心理調節的過程。這樣可以有效緩解學生的習作焦慮,為后續習作活動建構積極的心理氛圍。
承:任務調節習作狀態
果然,大課間后的第二節課,學生調整好了習作心態,一切如常。“這節習作課,我們的任務是修改習作1的初稿,然后謄寫在大作文本上。”不少學生的臉上顯現了抑制不住的興奮——原來,這節課不是寫新作文,而是修改謄寫,好像學習壓力一下子舒緩了許多。課堂上,我先以《那一刻,我長大了》為修改范例,引導學生仔細閱讀發現問題,提出建議,嘗試修改;再遷移到每個人的習作初稿上,讓學生拿起筆逐詞逐句推敲修改。10分鐘后,全班學生進入靜悄悄的謄寫習作狀態。整個教室里安靜極了,孩子們時而奮筆疾書,時而停筆凝思,時而回頭再刪改……此刻,具體清晰的任務調節,減輕了學生們的心理壓力。教室里彌漫著一種“興奮的安靜”,這正是一種美妙的習作狀態。
轉:情感調節習作期待
習作課上,不少學生修改充實了內容,謄寫了滿滿三四頁。其間,沒有發現一個學生出現不耐煩的情緒,筆尖的沙沙聲成了課堂上的主旋律。在習作謄寫的尾聲,我翻開一個學生桌上的習作配套讀本,不經意地舉起來,提醒已經寫完的學生可以提前讀讀第二單元“讀后感”的優秀習作例文,“下一周我們一起完成《習作2:讀后感》。”這次,教室里沒有出現嘆息聲,在翻閱例文的聲響間,我還感受到一部分學生對下一篇習作的期待。這樣的情感調節,就是教育心理學中的正向良性循環。前面習作過程中的興奮體驗,悄然轉化成后續習作任務中的心理期待。
這節習作課,從聽聞習作的嘆息,到修改謄寫的興奮,再到對下周習作的期待,是一次真實的習作心理體驗。在時間調節、任務調節、情感調節中,學生的習作心理走向“一波三折”的正向循環。
(作者系南京市月苑第一小學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