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渝中區:建設有區域辨識度的“教聯體”
http://www.progcable.com2025年08月25日 09:32教育裝備網
近年來,重慶市渝中區努力推進“政府統籌、學校主導、家長主體、社會支持”的區域“教聯體”建設,在構建機制、打造陣地、培養師資、豐富課程等方面積極探索,初步形成具有渝中辨識度的“教聯體”實踐之路。
建立多維全面評價體系
為了確立清晰明確的責任體系,渝中區開展需求調研,設計制作了社區居民問卷、教師問卷和家長問卷,充分了解不同層面群體在家庭教育中的需求內容、學習方式;組建了核心團隊赴江蘇蘇州、浙江寧波、山東濰坊等地考察,學習先進地區的家庭教育工作經驗。立足渝中區校家社協同育人工作實際,出臺關于開展校家社協同育人的系列文件,針對“教聯體”各成員單位梳理責任點24個,細化工作職責40條,定時、定人、定部門織密協同育人責任網。
多維全面的評價體系也是渝中區“教聯體”建設工作中的一個亮點。對于學校,將協同育人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德育工作考核等多維評價體系,擬定考核標準和細則,通過定期開展綜合督導、專項評價、評先樹優等,強化及時反饋、整改提升,形成“定標—考核—反饋—提升”的全程介入評價閉環,形成長效機制;對于家長群體,推出《渝中智慧家長成長手冊》,進行“10項在家陪伴+4種在校陪伴+N個陪伴好行為”積分評價管理;對于部門團體,開展滿意度調查等,構建起覆蓋協同育人各主體的全要素督評鏈。
打造網格化社會育人陣地
筑牢學校主陣地。在家長學校工作的基礎上,在中小幼三個學段遴選出37所學校幼兒園,組建相對固定的家長學習班,家長定期集中到校上課,每學期至少進行10次集中教學,通過“學分銀行”引導家長利用碎片時間在“渝中智慧家長”平臺學習家庭教育微課。在開展學習培訓過程中評選優秀家長,激發家長學習熱情。不少家長表示,開始學著蹲下來與孩子做朋友,站起來給孩子當榜樣。
盤活社會大平臺。打造網格化的社會育人陣地,在全區11個街道79個社區開辦社區家長學校,開展集中教學試點;聯合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重慶抗戰戲劇博物館、二廠記憶博物館等15家社會單位,掛牌建立校家社協同育人實踐基地,實現了“學校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的融會貫通;繪制全域思政研學地圖,開發紅色游學線路20余條,開展“街道是打開的書卷 行走是無字的閱讀”等活動,全區5萬多名中小學生、近2萬戶家庭全覆蓋參與。
打造線上新空間。開發建設“渝中智慧家長”網絡服務平臺,劃分課程學習、互助交流、問卷調查等版塊,推出生理健康、行為習慣、人際關系、能力培養、情緒管理、銜接教育等線上課程1800余個。120余名專業教師參與了重慶廣播968家長熱線直播,受眾超20萬人次,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
開發人才資源和多元課程
在渝中區社區教育學院掛牌成立“渝中家長成長指導中心”,將指導中心打造為高質量推進校家社協同育人行動的專項團隊,廣泛吸納高校專家、德育教研員、學校教師、醫護工作者、法律工作者等138名專業人士成為志愿者,并依據專業背景、個人意愿等再分類組成專家團隊、教研團隊和講師團隊。
專家團隊負責課程研發指導,教研團隊負責課程教研,講師團隊深入學校、社區一線常態化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通過“專家+教師+社區工作人員”結盟,構建了師資互通、專業互補的協同育人團隊。
在學生成長課程方面,推進法教結合,聯動區委政法委、團區委打造“網絡詐騙預防篇”“開學第一課·模擬法庭”等法治教育課程;實現醫教互通,編制“睛彩課堂”等健康類教育課程;探索社教同頻,11部門實施“未來科學家協同共育行動”,建立“科學+AI創客工坊”等特色課程體系。
在家長提升課程方面,開展校家社共育現狀調研,渝中家長成長指導中心圍繞家長需求按主題、分學段開發通識課程、基礎課程、個性定制課程、網絡優質課程等。
渝中區還積極培育特色共育品牌。如婦聯的“慧育家 愛有方”、七星崗街道的“共育領事巷”、人民路小學的“三葉草”、中華路小學的“星聯盟”等品牌都受到廣泛認可,收獲了顯著的協同育人效果。
(作者系重慶市渝中區委教育工委書記、區教委主任)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