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看見生活的“不完美”
http://www.progcable.com2025年08月25日 09:31教育裝備網
教育的真正意義,不是為孩子粉飾一個完美的世界,而是教會他們如何認識與對待真實的世界
在家庭教育中,引導孩子體會生活的不易、理解父母的付出,是培養其責任意識、激發內在成長動力的重要途徑。孩子需要對自己生活的世界有客觀而真實的認知。有時讓孩子看見生活的“不完美”,也是一種成長教育。
如今,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一種“過度保護”現象。出于對孩子的愛護,家長們往往將生活中的風雨隔絕在外,“你只管學習,其他不用操心”成了許多家長的口頭禪。不少家長會包攬所有的家務,對自己工作中的辛苦更是只字不提。在這種過度保護下,孩子長期生活在脫離現實的環境中,雖然物質條件優越,但是對生活和環境的認知卻存在嚴重缺失。家長看似善意的保護,實際上剝奪了孩子認識生活本質的機會,容易導致孩子缺乏責任感,甚至將父母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
家長不妨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來改變這種現狀,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一是打破保護壁壘,為孩子創造真實的認知環境。比如讓孩子適當參與家庭生活規劃。在超市購物時,不妨帶著孩子一起比較商品價格,參與家庭預算規劃,或和孩子一起制定每月購物清單。父母下班后可以和孩子聊聊當天的工作日常,比如:“今天媽媽處理了三個客戶投訴,雖然很累,但是解決問題后特別有成就感。”也可以創造機會讓孩子近距離了解自己的工作環境,讓孩子感受勞動的價值和辛苦。還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分配不同的家務勞動。
二是加強情感溝通,促進家庭成員的彼此理解。比如和孩子分享祖輩的成長經歷。每一代人的成長環境都不一樣,真實的故事遠比空洞的說教更能幫助孩子了解家人也了解真實的生活。
有意識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可以引導孩子關注一些生活細節,鼓勵孩子用實際行動表達對家人的感恩,如為晚歸的媽媽準備暖手袋,或給老人做一次睡前的肩頸按摩。
還可以豐富孩子的社會生活體驗,如帶孩子在清晨觀察環衛工人如何清掃街道,感受整潔環境的來之不易;參觀快遞站,了解包裹運輸背后的辛苦;逛逛菜市場,看看攤販們起早貪黑的生活……
三是遵循成長規律,引導孩子建立積極的生活態度。向孩子傳遞積極面對困難的態度,告訴孩子“困難就像等待解開的謎題”,而不是沉重的負擔。教育過程中要避免讓孩子產生愧疚感,讓孩子看到父母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或者艱辛時的樂觀與堅韌精神。
父母要給予孩子更多信任,當父母將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尊重和對待時,孩子也會產生更多的責任感,會更積極主動地關心身邊的人和事。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可以分階段循序漸進地開展教育。比如低齡兒童可以從愛護玩具、珍惜食物做起;小學中高年級的孩子可以開始學習理財知識,嘗試管理家庭小事務;青少年則可以鼓勵他們多閱讀一些經典的文學作品,加深對人生和世界的理解,或者通過參與公益實踐活動等豐富社會體驗。
大量實踐證明,讓孩子認識到生活的不易,讓孩子看見生活的“不完美”,是培養他們責任感與感恩心的重要起點。教育的真正意義,不是為孩子粉飾一個完美的世界,而是教會他們如何認識與對待真實的世界。當我們掀開過度保護的面紗,讓孩子看到父母勞作時的汗水和為生活付出的努力,就是給了他們一把珍貴的成長鑰匙。通過這把鑰匙,孩子能夠讀懂父母之愛,明白責任的重量,最終成長為既了解生活真相又能樂觀面對,既能大膽追逐夢想又能勇敢擔當的人。
(作者單位:四川省宜賓市屏山縣學苑街小學)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