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實用”的古典文學知識普及——人大副教授蔡丹君邀你共探“紅樓最深處”
http://www.progcable.com2025年08月25日 09:24教育裝備網
如今在各種新媒體平臺上,探討、解讀《紅樓夢》的帖子、視頻層出不窮,具有很高的關注度。在眾多解讀《紅樓夢》的博主中,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蔡丹君是很特別的一位。其獨特的解讀視角,扎實的專業(yè)功底,多年在高校的一線教學經驗,不疾不徐、娓娓道來的講解風格,使她在B站、抖音、小紅書等平臺廣受歡迎,不僅讓大中小學生感受到了文學之美,也讓很多忙碌的現代人重新獲得了古典文學的精神滋養(yǎng)和心靈慰藉。
叩開《紅樓夢》的三重門
“想要真正理解《紅樓夢》,我們首先要讀懂其文化精神。若非如此,就像一個人吃葡萄,卻只吃葡萄皮,不吃葡萄肉。”蔡丹君認為,閱讀原著仍然是理解《紅樓夢》文化精神的有效方式。眼下,大多數青少年或多或少接觸過《紅樓夢》,因為這部作品被列入整本書閱讀計劃,成了高中生必須完成的功課。
一部《紅樓夢》將近八十萬字,擁有一百二十個回目,四百多個人物,多層敘事線索。這樣體量龐大的小說到底該如何進入?如何了解其文本內涵,從深層把握《紅樓夢》的思想精髓呢?
在蔡丹君看來,小說文本是開啟探索之旅的第一重門。書中的人物關系錯綜復雜,故事情節(jié)多線并行,敘事結構精巧繁復,故事背景涉及制度、風俗、典故、名物等各種“硬核知識”。想要讀懂故事內核,就需要對這些內容有抽絲剝繭、提綱挈領式的分析和把握。
第二重門是作者曹雪芹寄寓其中的“言外之意”,也就是書中隱約浮現的種種象征與隱喻。當讀者進入這一重門時,需要牢記一條原則——《紅樓夢》并非孤立的小說,我們不能脫開歷史局限去審視作者對時代的思考,其寄寓在書中的文化精神始終深植于時代之中。
《紅樓夢》與我們今天的生活會產生何種關聯?這個問題需要反復思考方能得到答案,而這也是探索《紅樓夢》“最深處”的第三重門。若能在理解文本、理解時代的基礎上進入這道門,讀者會從書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并萌發(fā)對自身命運的觀照和對人生況味的思考,以及對人性的體察、對愛與美的理解、對中國傳統文化基因的尋根溯源等。
要不要讓孩子讀《紅樓夢》
回憶自己的閱讀經歷,蔡丹君說,她第一次接觸《紅樓夢》是在12歲讀初中的時候。“一開始,這本‘大書’我根本讀不進去。開篇第一回、第二回的情節(jié)與主角賈寶玉、林黛玉等人的故事看似毫不相關。當時的我無法理解曹雪芹的寫作用意,不知道這幾回在講什么,干脆直接跳了過去。好不容易翻到第五回,第一次接觸到書中人物的判詞、曲子時,我所感受到的無聊程度,比初入太虛的賈寶玉丟開簿冊時還要強烈。囿于古文功底薄弱,書中的詩、詞、曲、賦,也基本草草略過。”
直到升入高中,她才初步擺脫蒙昧狀態(tài),稍稍理解了作者的用意,但當時仍然只喜歡讀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對書中提及的賈府生活尤其著迷,其中的戲曲、園林、風俗、物產等,都令人心馳神往。比如“烏進孝的交租單”,她津津有味地讀了許多遍,想弄清楚清單上列出的小動物都是什么,它們被送進賈府后,是被做成食物還是被當作寵物。她還想知道,王熙鳳給劉姥姥夾的茄鲞是何種滋味……《紅樓夢》雖然是虛構的,但故事背后的時代背景、生活場景、民俗文化卻是真實存在的,這也成為讀者了解歷史和傳統文化的一扇窗。
“現在,我已為人母,又遇到了新問題:要不要讓孩子讀《紅樓夢》?我認為可以。”蔡丹君說,她的孩子在三歲時觀看《小戲骨:紅樓夢之劉姥姥進大觀園》,不知不覺記住了劇中的很多段臺詞,還會背很多書中的酒令和詩句。事實上,平時蔡丹君從未刻意讓她背誦過什么文章典故。由此可見,文學作品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當有人問:“讓孩子過早接觸《紅樓夢》,你不擔心早戀問題嗎?”蔡丹君說,一部小說未必就是引發(fā)孩子早戀的根本原因,二者之間并無必然的邏輯關聯。作者自謂,《紅樓夢》的主旨是“大旨談情”。所謂“談情”,主要目的是要告訴讀者什么是真正的情,真情和“皮膚濫淫”有何區(qū)別,產生愛情的情感根基是什么。所以,如果家長對《紅樓夢》有疑慮,不妨自己先讀一讀。
發(fā)問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對于蔡丹君來說,青春時代關于《紅樓夢》的記憶,原本已經很遙遠了。未曾料想,卻在2019年的某天,被學生一次偶然的提問喚醒。那日課后,一名學生跑來問她:“寶釵參加選秀,是不是因為她特別有野心?”蔡丹君被這個問題吸引住了。
為了解答學生的疑問,她研讀了一些關于清代旗人選秀制度和婚姻制度的資料,最終給出了答案。這種無關功利目的、純粹萌生自閱讀興趣和師生情誼的問答,帶給她一種別樣的充實感。后來,她錄制了解讀《紅樓夢》的相關視頻,上傳到網絡平臺,來交流的讀者越來越多。這種教學相長的關系,打開了她重讀《紅樓夢》的新視角——以問題導向出發(fā),緊緊圍繞閱讀需求,去解決讀者之困。
在近日舉行的“百問紅樓”系列新書發(fā)布會上,蔡丹君說,她立志做“實用”的古典文學知識普及工作,“實用”就是有針對性。“百問紅樓”系列中的所有內容,都是她在課堂教學、網絡解讀《紅樓夢》時,針對學生和讀者提問最多的問題,作出的解答。“發(fā)問,是叩響《紅樓夢》大門的有效方式。先發(fā)現問題,再提出問題,進而去思考問題、尋找答案,才能與書中人物共情、真正理解作者的用意,也了解自己作為讀者的心境。”
蔡丹君坦言,看似“神秘”“高冷”的《紅樓夢》其實離我們并不遙遠,它就是一部“當代生活指南”,“我解讀《紅樓夢》,是從前面的朝代往后讀的,回溯到我們自己的文化土壤中去做梳理。也希望把當代的問題帶回到《紅樓夢》里去印證,讓它能成為一個‘人間指南’。”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