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幼師高專改革托育專業教學模式——跨界培育托育新工匠
http://www.progcable.com2025年09月15日 14:05教育裝備網
“哇……”突然響起的啼哭聲打破了青島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以下簡稱“青島幼師高!保┩杏⻊张c管理實訓室的寧靜,大二學生唐玉瑩立即沖向智能仿真嬰兒床。面對雙目赤紅、肢體震動的3月齡膽汁質寶寶,她熟練運用豎抱安撫轉搖籃式輕拍,41秒內將哭聲分貝值從82降至31,遠超課程基準線。
青島幼師高專2023年設立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以下簡稱“托育專業”),這個“24小時智能仿真嬰兒”領養任務,就是該專業學生的“必修課”。
“智能娃娃”解碼跨界實踐
“第一次看到仿真嬰兒哭到全身發紫時,我的雙手都在發抖。但現在通過數據分析,我能預判不同氣質類型寶寶的需求,真正理解了‘回應性照護’的意義。”唐玉瑩坦言。
“每個‘智能娃娃’都搭載8種內置傳感器和精準的數據報告系統,教師在后臺可個性化設置月齡、氣質類型等參數。通過反復實訓,學生不僅能掌握標準操作流程,還能培養出對嬰幼兒需求的敏銳感知!睂W校托育專業負責人王靜文說。
學校將托育課程細化為四大模塊:“智能娃娃”的照護實訓屬于養育支持模塊;醫學照護模塊設置嬰幼兒急救、疾病預防、中醫推拿等5門課程;早期教育模塊創設感覺統合活動設計、嬰幼兒游戲指導等5門課程;服務管理模塊聚焦托育機構運營實務,培育復合型管理人才。
這幾年,少兒衛生與預防醫學、護理學、食品營養學方面的專業教師陸續加入學校托育專業。劉玥若是學校引進的擁有中醫學背景的教師,她將中醫推拿與嬰幼兒撫觸結合,研發基于不同季節的嬰幼兒撫觸體系。
教師隊伍的跨界實踐,培養了一支懂醫養、善保教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該校托育專業“醫育結合”的寫照。
育兒焦慮變成育人養分
膠州市九龍社區廣場的梧桐樹下,一群年輕父母圍成一圈,屏息凝神。學生李佳穎舉起一枚“感統訓練球”,輕聲問道:“寶寶總愛扔東西是壞習慣嗎?”她身后的智能顯示屏實時跳動著0至3歲嬰幼兒動作發展曲線圖,“這是1歲左右寶寶探索空間關系的必經階段,我們要做的不是制止,而是引導他們安全地‘扔’”。
社區廣場的一角設有“育兒問題收集箱”,箱內塞滿五顏六色的便箋:“2歲孩子有分離焦慮怎么辦?”……這些來自社區的真實困惑,被學校教師提煉成教學內容,融入課程!皞鹘y課堂往往脫離實際,而我們從社區‘問診’中重構知識體系!蓖蹯o文翻開活頁教材,內頁標注著國家職業技能標準拆解的217個能力點,每個案例旁都附有二維碼,掃碼即可觀看校企聯合開發的AR照護情景模擬視頻。
“學生在社區服務過程中收集的300余份育兒案例,成了修訂行業標準的寶貴素材。3年來,學校師生走進20多個社區開展公益服務,惠及家庭超500戶!睂W校學前教育學院負責人王曉娟說。
產教融合賦能實訓轉型
走進學校與幼樂美公司共建的托幼產業學院,科技感撲面而來。學生正通過虛擬仿真系統處理“托育機構突發噎食”場景,選擇急救方案。系統內置的壓力傳感器能精確檢測海姆立克手法的力度,AI教練即時生成操作評分。這種“數字孿生”實訓模式,使照護安全從經驗依賴邁向數據驅動。
學校將產業前沿深度融入人才培養,實現了課程內容與崗位需求的全對接,確保與行業前沿同步。
每周五下午,企業導師孫晴總會帶著“任務包”走進課堂。上周某連鎖托育機構遇到的“分離焦慮集體爆發”案例,這周就成了學生的研討課題。學校實行“院校教師+企業技師”的雙導師制,聘請20名行業專家組成“實踐導師庫”。企業導師不僅參與課程設計,還將真實項目轉化為畢業設計選題。
“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以社區為課堂、以科技為引擎、以產業為紐帶,扎根民生需求、擁抱技術革命、融入城市肌理的生動實踐。這些既懂科學照護又善溝通協調的‘托育新工匠’,終將讓‘幼有優育’的理想照進現實!鼻鄭u幼師高專黨委書記李岷說。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