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教師數字素養提升之道
http://www.progcable.com2025年07月03日 10:08教育裝備網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指出,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教育數字化是推進終身學習體系建設的驅動力之一,教師作為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關鍵行動者,其數字素養的培育不僅關系到教學效能的提升,更直接影響著全民數字素養的整體發展水平。高水平的教師數字素養內涵應該包括哪些方面,學校又該如何在數字化轉型背景下提升教師數字素養?
教師數字素養的本質是教師在數字化環境中開展專業實踐的復合能力,涵蓋數字技術認知、教育教學問題解決及變革教學活動能力三個維度。具體而言,該素養體系包括數字化意識、數字技術知識技能、數字化應用、數字社會責任和專業發展五個核心要素,各要素相互關聯,形成動態生態系統。
數字化意識是教師應對教育數字化轉型的認知基礎,包括教師的數據思維范式、創新價值取向和變革能動意識。教師的數據思維范式建立在教育數據與教學決策中,能夠讓教學決策從以往的經驗主義轉到循證教學,增強教學決策的科學性。
在數字化轉型時代,教師的知識結構正在從學科專業知識向技術賦能下的學科專業知識轉變。這種轉變不僅僅體現在教師教學手段數字化應用的一些常規操作上,更深刻的意義在于,教師將數字技術與現有教學方法進行深度融合,提升教書育人能力。
在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決策、教學評價主要基于數據生成。但學生的基礎數據在人工智能算法中,可能會引發算法偏見問題。教師的數字社會責任是指教師在數字化教學中,要遵守道德、法律和社會義務。其核心體現在,教師通過在法律和倫理框架下規范自身的數字教學行為,保障數據安全,利用技術服務教學,從而保障教育公平,推動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數字化教育生態建設。
教師的專業發展能夠突破教育系統邊界,推動教師的教育實踐向深層次前進。教師通過整合專業前沿知識與人工智能技術,使教學模式從常規教學習慣向技術增強型教學轉變。這不僅促進了教師個體教學能力發展,更推動了教育系統的整體優化。
在當前教育教學實踐中,教師數字素養的提升面臨挑戰。數字化創新教學實踐中,教師數字化素養參差不齊、數字化水平有待提高。在思維意識方面,部分教師對數字技術存在抵觸和恐懼心理,認為傳統教學更加可靠。在平臺應用中,多數教師以操作為主,忽略了將數據干預、人機協同等教學模式與實際教學深度融合。教師的數字倫理意識薄弱,在收集學生的學習數據時缺乏保護學生隱私的敏感度。學校對教師的評價激勵不足,目前多數學校關于教師的評價指標很難體現教師的數字化教學成果,難以滿足數字化轉型對教師的要求。為有效提升教師數字素養,需要構建系統性解決方案。
教師要對標《教師數字素養》教育行業標準,結合學校實際,將標準轉化為可操作的行動。學校可以實行分層推進機制,將教師數字素養的行業標準分為基礎層、發展層和創新層。每個層次對教師的數字素養要求不同,為教師提供漸進式成長路徑。
學校的資源整合是教師數字素養提升的重要基礎。學校通過組織學科數字化教案研討、開發數字化課程、共享數字教學資源等方式,幫助教師形成數據思維。學校也可引進常態化數字教育場景,建設典型案例庫,培養教師形成主動適應數字變革的能動意識。在教師數字技術知識和技能促進方面,學校也可以采用微課認證方式檢驗教師數字工具的基本操作技能,如智能終端使用、教學軟件應用等,并組建跨學科團隊,實現前沿技術的教學轉化。
學校制度創新是教師數字素養提升的關鍵保障。學校應出臺相關政策支持教育數字化教學,將數字化能力納入職稱評審,設立專項表彰制度,建立“數字教學成果轉化中心”,通過制度變革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同時,將學術倫理教育納入教師必修模塊,明確信息使用規則,幫助教師順利、安全地開展情境化學習活動。
教師的教學實踐是教師數字素養提升的核心場域。教師可以在課堂嘗試混合式教學模式、創設智慧學習空間,課外參與虛擬教研室、跨校協同教研等。通過選擇合適的數字化應用場景,教師要分析教學數據并動態調整教學內容,實現從技術應用到專業融合的跨越。
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教師數字素養的培育需要學校構建系統性、生態化的發展框架。學校可通過政策指引、制度創新、資源整合、實踐深化四軌并進,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師數字素養發展模式。這既是落實教育數字化戰略的針對性舉措,更是建設學習型大國的必然選擇。
(甘雷單位:西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王耀斌系西北師范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