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人才培養路徑如何創新
http://www.progcable.com2025年04月30日 09:57教育裝備網
高素質法治人才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對于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要意義。法治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既涉及人才培養的通適性問題,又具有新時代法治建設對專業人才培養的特殊性要求。為更好地踐行法治人才的培養目標,高校要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積極創新。在一些應用性較強的課程教學中,可以借助大數據與智能技術,運用“理—律—例融會教學”(以下簡稱“融會教學”)的教學方法與教學互動機理,起到以較少的投入產出較大教學效益的實踐教學效果。
數智技術打通“融會教學”資源堵點。大學課程教學方法通常分為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如講授法)、以直觀感知為主(如參觀法)、以實際訓練為主(如實驗法)、以引導探究為主(如比較分析法)等方法!叭跁虒W”屬于以引導探究為主的教學方法,其基本內涵是在法科一些應用型課程的實踐性教學中,通過大數據獲取司法裁判資源,將司法裁判資源放到“理(法理)”“律(法律)”中進行檢視,促動三者相融、交互教學。
評判一種好的教學方法,不同專業、不同課程的衡量標準會有差異。但總體而言,共識標準有:其一,遵循課程教學的基本規律,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相適應;其二,教學投入與教學產出相匹配且科學合理;其三,因材施教,體現出本課程對學生認知能力與知識獲取能力的培養要求。
在應用研究型法治人才培養中,應用型課程如何“教”?常規的做法是聘請實務導師進課堂,或走出校門找導師。實踐型課程如何“學”?常規的做法是實踐教學、實習教學。在實際執行中,各高校均在師資和場地等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財力與設施,但產出效果并不明顯,常常成為“痛點”和“堵點”。
作為一種依靠大數據與智能技術產生的教學方法,“融會教學”在教學方法上的有效性在于: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得到了有效統一,法規學習與案例學習保持了高度關聯,實體性教學與程序性教學得到了串聯,社會資源與教學所需資源得到了高效利用。該教學方法解決了應用型課程在教學實踐環節如何“教”、如何“學”的一些疑難性問題。
“融會教學”重構教與學的互動機理。多年的教學實踐,讓我們常常關注這樣一個話題,即一項教學方法能否被實際采用,總是在教學效益與教學成果的比較中形成教學方法應用上的自覺和自信。“融會教學”是在一定教學方法指導下的教學場景,包含著較為豐富的教學內涵,是教學互動機理的暢通與實現。這種教學互動機理是以平臺筑基、團隊擔綱、案例建設引領為重心加以推進的。
首先,形成“人”“物”立體支撐、運行自如的教學體系重構新范式。在人力資源方面,教師(引導主體)與學生(受導主體)形成促教促學的統一體。在物理平臺建設與保障方面,依托裁判數據庫提供的教學資源提升“融會教學”的資源保障。在運行體系構建方面,遵循“融會教學”的基本特點,實現有效學習。其次,形成以“用”導“學”、對接實務的教學內容設計新思路。通過“理—律—例融會教學”,形成教學內容設計新思路,構建出兩種教學進路:一是以“法理揭示”“法規檢索”“司法適用檢視”為進路,二是以“司法裁判認知”“法規檢索”“法理探究”為進路。兩種教學進路殊途同歸,形成以用導學、對接實務的教學效果。再次,形成“融”字為要、“通”字為先、“轉”字為果的教學改革新場景。通過“融會教學”促動校內外互融共育、師生互融共研的教學改革場景,打通“知識”與“能力”的藩籬,實現以知識“轉化”為技能的教學改革目標。最后,形成一案檢“理”“律”、一案索“多案”的案例教材編寫新體系。所謂一案檢“理”“律”,即以“案”為載體,呈現“案”“理”“律”“融會教學”特質;所謂一案索“多案”,即同類案例引入案例教學中,呈現司法實踐裁判中“同案不同判”“同判不同理”的問題癥結與破解方案。
創設“研學情境”培育法學實踐能力。在培養法德兼修、厚基礎、強實務法治人才目標導向下,能否促成有效培養,重點在于構建適用性的育人新途徑。通過近10年對“融會教學”在寧波大學實際應用的觀察,其具有較好的發展與推廣潛力,解決了知識獲取上長期存在的理論與實際脫節問題。
“融會教學”所倡導的學習方法是對法律知識體系的領悟與應用,應注重知識獲取的系統性與多樣性,從而起到提升應用型研究人才多元能力的實際效果,解決法科學生實踐能力不足的問題。“融會教學”的突出作用在于在教學目標構建中,不僅僅滿足于知識的傳輸,更注重終身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在情境式的研習中提升知識遷移能力,教師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角色得以塑造和確立,進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構建應用研究型人才走向社會、適應社會的快捷通道。
。ㄗ髡呦祵幉ù髮W法學院教授、國家教學名師)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