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為勞動教育助力引航
http://www.progcable.com2025年03月18日 09:36教育裝備網
《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勞動課程要堅持育人導向,構建以實踐為主線的課程結構,加強與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的聯系,倡導豐富多樣的實踐方式,注重綜合評價。山東省安丘市錦湖小學依據勞動課標對小學五至六年級提出的5個任務群,設計實施小學高段學生勞動實踐“五個一”工程,即每學期熟練烹飪一桌家常菜(2—3道)、掌握一種家庭常用電器操作方法、種植一盆小綠植、參與一個半天的農業生產勞動、掌握一種本地傳統手藝。在實施過程中,學校充分借助人工智能手段推動勞動教育創新發展,提升了勞動教育育人實效。
輔助完善任務規劃,擴展勞動常識
勞動項目的有效實施離不開系統化的環節設計與動態評價。對于小學高段學生而言,勞動前的規劃與反思能力尤為重要。學校提出“評價模型內生”機制,即通過AI智能支持,讓學生經歷“原生模型構建—自主改進—動態重構”的迭代過程,逐步形成個性化的勞動評價體系。
以“每學期熟練烹飪一桌家常菜”為例,學生需掌握廚房電器(如電飯煲、微波爐)的安全操作技能。AI平臺首先引導學生構建“原生評價模型”,涵蓋菜品色香味標準及電器使用規范。學生A在模型中提出“炒菜需戴隔熱手套”,而學生B強調“電飯煲煮飯前需檢查內膽外壁是否干燥”。AI通過聚類分析全班模型,生成包含“亮點—問題—建議”的三維報告,并向學生推送相似水平的參考案例。通過多次迭代,學生逐步優化模型,補充了“食材采購需考慮保質期”“電器操作后需關閉電源”等細節。數據顯示,經過3輪AI反饋,85%的學生在勞動規劃中納入了安全與效率的雙重標準,考慮問題更為全面周密。
再如,在“每學期種植一盆小綠植”項目中,AI通過智能傳感器監測植物的光照、濕度等數據,并結合學生填寫的養護日志,生成個性化建議。例如,學生澆水過量導致植物根系腐爛,AI通過對比歷史數據提示“每周澆水不超過2次,每次150毫升”,并推薦同類問題的解決方案。這一過程不僅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種植方法,還培養了責任意識與長期觀察習慣。
采集分析勞動數據,提高勞動效率
勞動場景的多樣性要求評價體系兼顧態度與能力。學校研究團隊以“室內外衛生區”“露天種植基地”“手工作坊”為三大場景,結合“五個一”工程需求,構建“勞動態度+實踐能力”的二維評價模型。
在“半日農業生產勞動”項目中,學生需完成除草、播種等任務。AI通過智能手環采集學生的心率、移動軌跡及合作對話頻次,分析其勞動投入度。例如,學生在勞動中主動幫助同伴搬運工具,AI將其行為標記為“積極協作”,并推送至班級優秀案例庫。同時,AI通過任務完成時長與質量對比,指導學生優化分工策略。實踐表明,AI介入后,小組任務效率平均提升23%,且90%的學生在反思報告中提到“學會了合理分配體力”。
在“制作傳統工藝品(如剪紙、泥塑)”項目中,AI通過圖像識別技術分析學生作品的對稱性、完整性等指標,并關聯操作步驟錄像,定位技術難點。例如,學生在剪制窗花時紙張多次斷裂,AI對比優秀作品數據后提示“紙張折疊角度偏差5°,建議調整至30°”。對于共性難題(如泥塑重心不穩),教師通過AI組織虛擬研討室,引導學生觀看示范視頻并提交改進方案。數據顯示,通過AI支持的同伴互助,學生作品合格率從65%提升至92%。
協助評估勞動成果,激發創造性思維
勞動成果是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具體體現,需通過多維度畫像實現精準評價。學校研究團隊采用“細節描述+價值提煉+開放暢想”的話術結構,結合分層反饋機制,激發學生的持續探索精神。
在“種植小綠植”項目中,學生設計了一款智能花盆,通過濕度傳感器實現自動澆水。AI從技術可行性、環保性、美觀度三個維度評估作品,并生成反饋:“濕度感應模塊設計合理(細節),體現了勞動與科技的融合(價值)。若增加太陽能供電,可持續性將進一步提升(建議)。”此類評價不僅明確改進方向,還引導學生思考跨學科應用。
在“掌握家庭電器操作”項目中,學生制作了圖文并茂的《微波爐安全指南》,AI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提取關鍵詞(如“加熱時間”“容器材質”),并與標準手冊對比,指出“未提及金屬容器禁止使用”的漏洞。同時,AI建議“用漫畫形式呈現步驟,更易理解”。最終,學生G將手冊優化為互動式電子書,獲得校級勞動創新獎。
在“制作不倒翁”項目中,學生結合地方文化,設計了戲曲臉譜圖案的不倒翁。AI從美學、文化內涵、工藝復雜度三方面評分,并建議“增加本地非遺元素的介紹”。該作品被選為市級文化展品,推動了學生對傳統技藝的價值認同。
通過AI技術賦能,錦湖小學高段勞動課程實現了三大突破:一是評價精準化,AI動態追蹤學生成長軌跡,85%的教師認為評價數據客觀可信;二是學習個性化,學生根據AI反饋自主調整勞動策略,70%的項目完成度顯著提高;三是思維結構化,在“規劃—實踐—反思”閉環中,學生逐步形成系統化勞動觀念。隨著AI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項目研究團隊將進一步拓展至虛擬現實(VR)場景模擬、跨校協作勞動社區等領域,為學生提供更具沉浸感、更開放的學習體驗。
(作者單位系山東省安丘市錦湖小學。本文系山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人工智能的小學生勞動素養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與研究”[課題批準號:2023YB073]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