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視頻公開課何以走紅
http://www.progcable.com2025年05月09日 09:18教育裝備網
前不久,山東大學數學學院將“線性代數”“微積分”等A+級課程搬上短視頻平臺。不同年齡、不同專業、不同學歷的網友“刷視頻學高數”,這一聽上去的確有些“魔幻”,甚至“抽象”的場景竟然真的上演了。
互聯網技術的迭代為知識傳播提供了零門檻通道,更為人們獲取知識提供了便利——從“定時定點”轉向“隨時隨地”,越來越多的網民開始通過短視頻獲取新知。在短視頻等網絡平臺上,高校教師從“講臺演員”轉型為“知識策展人”,高等院校也從“象牙塔”轉向“開放生態”。清華、北大等高校的課程更是自帶天然的權威性。當用戶面對海量網絡資源時,名校標簽成為篩選優質內容的關鍵標識。這種信任機制不僅降低選擇成本,更通過“名校濾鏡”激發學習動力。去年年底,北大抖音號一次性發布了12門完整課程。這些課程均以8小時、10小時的視頻形式發布,一經發出,取得的效果讓師生感到驚訝。這12門課程一共收獲了超6600萬次播放、230萬次點贊、175萬次收藏,直接吸粉65萬。這充分說明能夠提供多元視角和深度思考可能的優質長視頻內容,能夠贏得公眾的喜愛。
為什么高校視頻公開課走紅?根本原因是大眾對知識的渴望,尤其是名校的課程更能滿足大眾的知識學習需求。各行各業都面臨著知識更新周期縮短、職業競爭加劇的現實,終身學習成為個體突圍的必然選擇。視頻公開課以“免費+優質”的稀缺組合,精準對接大眾對系統化知識的渴求。無論是職場人轉型充電,還是學生拓寬視野,都能在名校課程體系中找到進階路徑。
以大眾表達來表述學術觀點也是視頻公開課受歡迎的原因。例如“中國古建筑”將榫卯結構拆解為動畫演示,“經濟學原理”用奶茶定價案例闡釋供需理論,高深學問轉化為了可感知的知識產品。一些課程還開啟了彈幕互動功能,學習過程中如有問題,可以留言討論。知識傳播不再遵循“教師中心”的固有路徑,而是在用戶主動檢索、算法精準分發、社群二次創作中,形成了新的傳播網絡。
當知識的傳播不再局限于書本和課堂,也不再是單向輸出時,高校視頻公開課的走紅就具有其必然性,“有教無類”的愿景終于具象化了。未來,希望會有越來越多的名校借助新媒體平臺,推出更多更優質的課程服務大眾,為知識的傳播、文化的傳承以及終身學習作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系大連工業大學副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博士后)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